內容來自sina新聞

祖廟突圍是老城區發展的典范

  佛山城市升級進入第三個年頭,升級的成果正在規模化呈現。如果要追問佛山舊城升級改造的"招牌菜"是哪裡推出的,答案也許就是祖廟。不是因為祖廟的名聲很大,而是因為祖廟街道辦事處幹得很好。

  有必要看看2013年祖廟交出的成績單:18個大項目進駐、引來381億元投資;18條道路得到改造、18個農貿市場和城市公園迎來升級;十幾年沒有做成的南浦村拆遷終於做成瞭,賣出瞭17億多元的好價;2011年還借債500萬元發工資的祖廟,2013年的稅收突破70億,成為佛山33個鎮街中的"大戶人傢"。

  祖廟街道很小,但很小的祖廟承擔起巨大的使命。禪城是外界認識佛山的窗口,人們對佛山印象如何,很大程度上是由祖廟片區來提供和塑造的。佛山"強中心"戰略能否如願以償、佛山城市升級三年行動計劃能不能拿出標志性成果,關鍵在於"一老三新"的變遷和成長,其中的"一老"就是祖廟片區。盡管祖廟還在路上,但透過一份漂亮的成績單,我們有理由相信--祖廟已經突圍。

  三年前的祖廟卻是另一副模樣,那時的祖廟市容破舊、產業不振、人心不齊......而沸沸揚揚的"佛山名鎮"風波,更讓問題成堆的祖廟街道身負"重傷",一邊是矛盾加劇、民怨升高,一邊是政府的公信力江河日下、跌入谷底。2011年9月,新任命的禪城區和祖廟街道的主要領導同一天走馬上任,他們共同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怎麼收拾祖廟這個爛攤子。

  審視過去三年時間祖廟所發生的一切,我們不得不承認:換手如換刀,祖廟街道換瞭一種格局。而格局的變化始於思路的調整。

  作為佛山最老的城市街區,祖廟片區一直被視為建成區,其積淀成形的城市佈局很容易誘導並規定執政者的思路:做有把握的事,不做冒險的事。但祖廟街道新一屆班子卻高調宣佈:祖廟是發展區而不是建成區。他們深知:沒有發展,就無法化解矛盾、無法贏得信任、無法形成合力;沒有發展,中心城區也會淪為邊緣化存在;發展會有風險,不發展更有危險。

  怎麼發展?祖廟找到瞭四個支點:一是將城北片區做成五金、汽配、食品、不銹鋼四大國際采購交易中心;二是在老城片區構建祖廟-東華裡-仁壽寺-梁園-中山公園連片景區;三是在東升片區打造都市產業集聚地,推動信貸轉貸利息最低的銀行以童服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升級轉型;四是將季華片區做成總部經濟和高端服務中心。這樣的定位和錯位,有一個共同的指向,那就是捍衛城市佛山的人脈、文脈和商脈。

  老城難搞--這幾乎是官場和民間的共識。在謀劃佛山城市升級三年行動計劃的時候,有人甚至向市長建議:禪城這個地方很難搞,沒有必要花精力去弄它。但市長的回答是:禪城是佛山的窗口和文化的地標,禪城做不好,佛山的城市升級又從何談起?市長沒有說出的是:如果祖廟守不住歷史,禪城就會淪陷;祖廟的歷史如果得不到提升,佛山的城市升級就會蒼白無力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祖廟開始瞭一場波瀾壯闊的城市之戰。

  由升級帶來升值,這是祖廟城市升級發生的效應,也是舊城改造的祖廟路徑。或許有人會問:祖廟為什麼做得這麼順?答案隻有一個--人心齊,泰山移。祖廟不僅用發展化解瞭錯綜復雜的矛盾,也用發展凝聚瞭不同階層的人心。與其它鎮街相比,祖廟片區的一大特點是人多、官多、是非多,做事稍有不慎,很可能被口水淹死。但祖廟有自己的邏輯:人多、官多的背後是關系多、資源多。如果這樣的關系和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與凝聚,祖廟的力量和優勢將無可比擬。事實上,祖廟的突圍不是"一個人的戰鬥",而是"眾人拾柴"的產物。成功做到這一點,不能不說是祖廟的一大本事。

  祖廟所在的區域,是佛山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商業中心,也許正是因為"大單位"太多,祖廟街道常常被人們忽略甚至忘記。人們知道有祖廟街道辦事處這個機構,但這個機構幹什麼、怎麼幹,絕大多數人並不清楚。之所以把祖廟單獨拎出來放在聚光燈下,不是為祖廟街道"燈下黑"的處境鳴不平,而是因為佛山老城區的變遷背後有一個執行力極強的機構,有一群敢於擔當、殫精竭慮的祖廟人,他們為老城區發展樹立瞭一個典范。隻有走進這群處於最前線的戰士,我們才能感觸舊城改造戰場的艱難與突圍,也才能感知佛山城市升級戰役的壯美和力量。

  祖廟是佛山歷史文化的地標。祖廟所在的區域,承載著明清時期中國四大名鎮之首的榮耀,也是佛山作為中國老資格國傢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位。祖廟的突圍既是捍衛歷史,更是創造歷史。不要說老城沒有空間、沒有機會,祖廟已經用行動和作為告訴我們:老城區沒有悲觀的權力!

  (作者系買車貸款條件資深時事評論員)





新聞來源http://fs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01-22/08493892589.s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ographyoqec0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